弘扬和传承北大荒精神
◇章嘉锴 陆树程
自1947年党中央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以来,在近百万垦荒军民70多年的不懈开拓与建设下,如今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年产能力连续10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不仅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丰硕物质积累,更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大荒精神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底色,在与困境的顽强斗争中闪烁出时代精神的光芒。弘扬和传承北大荒精神,有利于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在艰苦奋斗中砥砺前行。艰苦奋斗是北大荒精神的红色基因,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社会实现富强的立足之基。北大荒的拓荒难度历史罕见,寒冬长达半年,最低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而酷暑中又是瘟疫与猛兽横行。初垦之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没有住所、工具和车辆。但北大荒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伤残战士互相搀扶,即使榻旁蚊虻成阵、盘中几乎无肉,仍在暴风雪中伐木,在沼泽地中开荒。短短几年的时间,硬是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100多个农场。在之后的建设阶段,北大荒人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精神。比如,北京市青年垦荒队为了多开荒,坚持实行最低条件的供给制;张守常精心维护机车,创造了连续作业26年无大修的农机史奇迹。如今,虽然生活条件逐渐优越,但我们也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和传承艰苦奋斗的北大荒精神,有助于进一步引导人民发扬勤俭节约、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弘扬新风正气。
在勇于开拓中改革创新。勇于开拓是北大荒精神的动力之源。正是开拓进取的非凡勇气和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着北大荒人创造出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人间奇迹。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一批又一批的军人、青年和科技人员向荒原进军,在一片荒芜的黑土地上共开垦出了良田4400多万亩。从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到“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新型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人不断探索着经营管理的科学体制。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到合理整合丰富的农、林、牧、渔资源,北大荒人不断追求着更科学高效的自然资源利用。从仓促建立农场、人工开荒,到提前勘测、合理规划、引进高效的现代农机设备,北大荒人在实践中不断革新着农业科学技术。从一心为了开垦更多耕地、扩大播种面积,到如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以较少土地生产更多粮食,北大荒人解放思想,推动了垦区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传承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有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顾全大局中团结奋进。顾全大局是北大荒精神的价值追求。北大荒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野,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将国家发展置于个人得失之上。从开垦初期为了增产粮食支援前线,到如今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北大荒人始终肩负着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崇高使命,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比如,汶川大地震后,北大荒集团在三天内紧急加工2460吨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及时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大荒集团紧急协调,在36小时内,将1500吨优质大米送达武汉重灾区。新时代,北大荒不仅继续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保障“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勇于担当乡村振兴的重任,大力推进垦地共建,加强对地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休戚与共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都是团结中华儿女的强大凝聚力,而敢于担当作为正是我们每个人肩上的时代责任。弘扬和传承顾全大局的北大荒精神,有助于培养勇担重任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利他的高尚情操,让广大人民主动置身于国家宏伟发展战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无私奉献中不忘初心。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品质风范,是北大荒人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70多年来,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义无反顾地奔赴北大荒,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以汪立国、迟子祥为代表的人民解放军和复转官兵最早奔赴北大荒。默默奉献的开荒英雄数不胜数,有在拖拉机陷入沼泽时冒死潜入冰冷泥浆中的任增学,也有60多年如一日苦心研究的“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还有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的陈越玖……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用汗水和热血谱写了北大荒精神的壮丽篇章,用青春和生命创造了人类拓荒史上的奇迹。大力弘扬和传承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对培养任劳任怨的为民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忘我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北大荒精神锤炼而成于北大荒人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之中,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象化继承与发展。弘扬和传承北大荒精神,有利于引导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增强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赓续顾全大局的家国情怀和践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操,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向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人文学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