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 重视心理健康世俗信念的潜在价值

· ·

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俞国良  王浩

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可期,但任重而道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这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构建幸福校园、和谐社会、健康中国的新思维、新格局、新方向。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期,个体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情绪体验强烈且稳定性差,人际交往呈现新特点。加强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他们面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自控能力培养、同伴友谊建立等问题,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及时干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有研究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全球10%—20%的青少年,已成为阻碍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发展精神病理学研究显示,心理疾病的首次发作通常出现在儿童或青少年阶段,如神经性厌食症、精神分裂症往往于个体中学时期首次发病,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则通常首次出现在大学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以道德认知为例,它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的道德认知从前习俗水平跨入习俗水平,更加关注他人观点与规则;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进入后习俗水平,对社会契约的理解更为深刻,处于树立崇高道德理想的关键阶段。面向青少年开展符合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育良好道德和高尚情操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