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 重视心理健康世俗信念的潜在价值

· ·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范琪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压力的激增。历次国内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各类心理与精神障碍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但各类心理与精神障碍患者求助于专业心理卫生诊疗机构的概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是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受制于“不知患病”与“有病不治”两个现实因素。这导致民众无法正确认识和解释那些心理与精神障碍的症状,也影响了民众对必要心理健康服务的获取,最终妨碍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不知患病”与“有病不治”这两个现实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其归根结底是源于民众现有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心理健康素养起源于健康素养的研究,又被称为心理卫生素养,是指那些与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态度。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个体充分认识、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作为国民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心理健康素养还被认为是体现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与国民健康水平的风向标。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