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 重视心理健康世俗信念的潜在价值

· ·

重视心理健康世俗信念的潜在价值

◇尹可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大学、中小学得到普及,而且还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当心理健康这一抽象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其健康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时,反观心理健康世俗信念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特殊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世俗信念是指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朴素看法,这些看法更多地来自日常生活经验,而非理论化的书本知识。为了探究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世俗信念,笔者对云南德宏州芒市傣族村寨的35位傣族村民,梁河县阿昌族村寨的22名阿昌族村民,以及重庆、昆明城市社区的18名汉族居民进行了访谈。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对心理健康这一名词的知晓情况为:22名阿昌族参与者中,仅有2名妇女表示在学校或看电视时听说过“心理健康”这个词,但不能表达其具体的意思。35名傣族参与者中,仅有1名妇女回答从电视上听说过这个词,但不理解其意思。两族村民解释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忙,没注意”或者“不理解电视上讲什么”。18名城市汉族居民都报告自己听说过“心理健康”。虽然绝大多数傣族、阿昌族参与者未听说过“心理健康”这个词,但两个民族的村民中均有1/3的参与者能够详细描述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阿昌族村民认为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处事方式上“拿得起、放得下”,不悲观、不偏激。所谓拿得起,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放得下,就是勇于放弃心理负担;对自己喜欢做却失败了的事情要往好的方面想,从而保持良好心态,达到心理平衡;待人不神经质;无忧无虑,心情舒畅;身体健康、无疾无病。心理健康的原因是不做亏心事、不犯法、没有过重的生活负担和压力。傣族村民认为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勇于面对问题,但能控制冲动;在待人方面,与家人、外人的关系和睦,有说有笑;在认知方面,没有困扰,没有什么想不开的,心情舒畅;在情绪上,高兴、开心、轻松;身体健康没有病。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家庭团结、经济宽松、生活过得好、子女听话、身体没有病、无恶习、没有伤心事、平平安安等。城市汉族居民认为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能调整对自己能力、处境的看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心情;调整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心态平和、心理机能和谐、有社会适应力、压力轻等。有奋斗的目标、凭良心做事、家庭和睦、满足欲望等能带来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