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四结五建”模式:探索与实践
◇曹大明
民族学是一门根植于民族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并以服务社会为存在和发展目的的学科。该学科自近世“西学东渐”传入中国以来已有百余年历史,且在中国学人的努力下已完成本土化历程。然而,因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地方综合性高校将民族学视为冷门学科。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深化以及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作为基础之学、强国之学的民族学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需要加强民族学的发展。2012年以来,三峡大学民族学院依托民族学学科,立足鄂西南、三峡地区的地缘优势,遵循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坚持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路径探索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可归纳为“三共四结五建”:以“三共”为基础条件,以“四结”为人才培养内容方法,以“五建”为保障机制。这较好解决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院区隔严重、师资力量分散、研究生创新乏力、管理制度有欠缺、评价指标残缺不全、田野调查权重失衡等问题。其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