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增强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 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

  •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

增强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历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之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积极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赴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就决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能得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中国人的认同、拥护,并且主动地积极参与。无论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史观,还是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艰巨的事业,必须相信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历史观的真诚信奉者,是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党相信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戴。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民族共同体传统。中国既有一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又有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决定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绵不绝,与各民族凝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实现中国梦就有了坚实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