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增强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 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

  •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

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徐施易

中华民族共同体,立足于我国“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气度,自觉于近代以来保家卫国的浴血抗争,形成于各民族融汇并蓄、携手并进的历史进程中。从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三重层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意蕴,在哲学论域中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来路与进路,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论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民族叙事史诗中,实现多元交往交流交融、共识共建共享发展的一体存在。“中华民族”的命题,源起于中国古代先人对“夷夏之辨”“大一统”“满汉一体”“中华”的哲学思考并形成的早期天下观、中国观。许纪霖、梁漱溟、钱穆等学者,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下、世界和宇宙的认知,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宽泛且匮乏的。伴随历史的嬗变和民族的融合,关于文明和族群的归属意识逐渐凝结为“民族国家”的观念,尤其是1902年梁启超将民族概念引入中国,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一命题,中国本土话语观念中的“族类”思想与西方意识形态下“民族国家”理论碰撞出了中西交流的火花。此后,顾颉刚、傅斯年、费孝通等人围绕“中华民族是否是一个”展开论争。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可见“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历史情境下生发了抵御外侮、共同抗争的命运自觉,具有更加鲜明具体而确切的内核。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出场梳理结构,剖析形态,初步界定了“共同体”这一复合概念的系统格局,即“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