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增强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 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

  •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

◇余志刚

近代以来,作为中华文明的实践主体,中国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56个民族,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囿于古代以迄现代特定的时空界限,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演绎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而言,其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历程的光彩夺目。在长期交往、联结与融合中,各民族有效结成的“同一性”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等,给中华民族共同体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同其本体一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作为复合词,“中华”一词及其概念由来有着久远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民族”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虽不乏例证,但其概念则属晚近出现的舶来品”,是西学东渐与“和”风西来的产物。“中华”一词作为本土资源,系“中国”与“华夏”和合而成,具有地理以至族群、文化属性,在文化传统上带有古代中国天下观、华夷观的印记。“民族”一词较早见载于《南齐书》等中古作品,但作为对译西文Nation一词的概念,却同晚清时期日本“和”制术语引入中国直接相关,稍早的则与洋教士郭实腊等人的译作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概念萌发时开始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