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把握人际语用学
◇蒋庆胜
近年来,由欧洲发起的人际语用学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也在我国掀起了本土化研究的热潮。本文拟对人际语用学研究缘起与当下主要议题进行梳理,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与哲学关系密切
人际语用学的兴起与欧洲哲学对交往和关系的关注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体现在人的交往行为中。马克思对交往进行了深刻阐释,并将其分为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三个层次。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J. Habermas)发展了马克思提出的语言交往理念,创建了普遍语用学,试图以语言交往行为的普遍性前提与有效性要求为基础进行交往理性重建,从而实现社会的合理化。
人际交往与主体间性问题嵌套在一起。有学者认为,主体际或主体间性问题是后现代哲学中非常突出的主题,而主体际框架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范式。主体际关注人为何能够突破自我限制而达至他者的问题。语言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主体通过语义的开放、共享与共建,与他者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间性框架。语用学深度介入了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如何影响主体间的关系问题,而且是从含混、动态、在线的人际话语互动中研究话语的意义表达与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