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A03

互动仪式语用学带来礼貌研究新发展

◇刘风光  石文瑞

仪式概念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指一系列重复实施的形式化行为,如宗教仪式等。人类学家迪尔凯姆(魪. Durkheim)指出,仪式是部落中普遍存在的固有现象,不仅具有复制性,而且具有延续性。传统人类学只关注古老部落和个别群体,而社会学家戈夫曼(E. Goffman)则丰富了传统意义的仪式概念,将其与现代社会相联系,提出了“互动仪式”,区分了典礼仪式与接触仪式,并认为二者同样重要。比如,接触仪式中的文明注意力分配,即在公共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仪式性地刻意与周围人保持文明距离。戈夫曼的“互动仪式”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对语言交际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领域的仪式探讨开始转向日渐兴起的礼貌研究。然而,礼貌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相互关系,往往忽略社会中普遍遵守的规约化行为规范。因此,以康达(D. Z. Kádár)为代表的学者将“互动仪式”再次引入语用学研究,并在分类、研究方法等方面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语用学框架,已成为国际语用学界向知识共同体贡献才智的重要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