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A03

﹃场﹄语用学超越经典研究范式

◇曾曾  毛延生

回顾整个国际语用学发展的历史源流,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经典语用学研究范式均源自欧美语言事实。因此,如何把基于非西方语言事实的语用研究从西方经典语用研究范式当中解放出来,成为21世纪国际语用学界倍加关注的前沿课题。

基本定位

“场”语用学是基于日语中的“场”的概念而提出来的全新语用学研究范式,其原型源自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Kitaro Nishida)以及其他东京学派哲学家的学术思想。所谓的“场”是指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所创造的空间,能够不断产生和消失。说话者作为“场”中的一部分,可以从“场”的内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受“场”的存在,并将其作为语言表达出来,该过程即为说话。经典语用学范式先将说话者的意思和意图变成话语表达出来,再根据说话时的语境进行理解。与此相反,“场”语用学认为,先有“场”的存在,然后再由说话者表达出“场”中的语言。“场”语用学刚开始关注“场”理论(Ba Theory),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语境理解与处理方面具有创新性。与西方语用学界处理语境的方式不同,“场”语用学否定个体的单独存在,同时消弭个体自身与他者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区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