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本版标题
  • 清词经典化建构之路

  • 比兴一以贯之的传统诗学

  • 汉赋的生成和体性

  • 汉赋的生成和体性

· ·

汉赋的生成和体性

◇刘成敏

赋体文学在中国古典文苑中颇为特异且十分重要。说其特异,最集中地体现在赋体极难被界定。清代王之绩铁立文起》云“赋之为物,非诗非文”,当代有观点既称赋“非诗非文”,又谓之亦诗亦文”“半诗半文”。类此之描述,多半还是基于诗文而非赋体自身之特质。此亦不得已,唯其建立诗文的参考坐标,方可大致把握赋之形貌。论其重要,赋体很早成为文士表达自我的文学机制。在特定语境中,赋体还承担制度建构的使命,书写礼乐精神。赋更具多元的文化功能,如代志乘、近类书、为经典羽翼、乃漆园义疏、成一子之学等。

赋体起源说:问题及其意义

作为一种文类,赋的个性十足。这在汉赋那里就已十分明显。古今学者习惯于以赋体起源的思维提出解释。稍作检点,已有赋源于《诗》、古诗、楚辞、楚地长诗、诸子、纵横家言、民间韵语、民间说话、俳辞、隐语等。一源不足,则多源并举,大体上,均从汉赋文本及汉人辞赋观念之中归纳赋体风格、技法或功能的特征,再以此为起点回溯,试图在先秦思想、艺文那里找寻一个或多个与之相像的内容,建立源流脉络。其中有很多极富启发性的见解,但也有问题需要考辨。例如,“赋源于《诗》”是经典命题之一,然这一命题乃《诗》学思维下关于赋体本源的建构,其于赋学的意义,不在“瞻前”,而在“顾后”,即作为宗经观念导引汉魏之后的赋体书写与赋评立场,此亦古代“文源于经”观念在赋域之表达。如果排列诸说,至少会出现:众说交争,相互龃龉;部分观点或相交叠,或可合并;有观点自身颠倒因果,或多个观点并置而彼此循环论证。此外,则有以先秦“赋体”释赋源的不伦之论;也有运用训诂的方法力求考释“赋”字古义,由此观照赋“体”之体性,容有刻舟求剑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