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唐代文学中的丝路景观

◇荀羽琨

丝绸之路经过汉代的开辟和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这种历史盛况在唐代文学中得到了更加审美化和诗意化的表达,“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由大漠驼铃、商队边城这些景观所建构起的丝路画面,不仅彰显了唐代实体性的地理空间,也能够不断唤起我们关于盛唐政治文化及人文景观的历史记忆。

丝绸之路上辽阔雄浑的自然景观。丝绸之路作为横贯亚、非、欧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分布着众多的山川河流、戈壁沙漠、绿洲高原,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不仅是唐代文学重要的美学元素,而且成为盛唐气象的一种视觉表征。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选取了丝绸之路上三个典型的地理景观: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描绘出边地的风景,李白浪漫主义想象中云海苍茫的祁连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还有岑参笔下让人叹为观止的火焰山奇观,“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经火山》)。除了山川之外,黄河也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意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与这些自然景观相伴共生的还有边地的寒风、飞雪、明月、落日、秋草、孤城等意象,它们共同体现了边地的劲拔、坚毅之美。从意象的选取来看,唐代文人更着眼于丝绸之路上那些高大、厚重、险峻,能够体现力量感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内在地契合了盛唐时期崇高壮阔的审美情怀,也因此奠定了后代文人对丝绸之路景观描写和情感抒发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