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父母“手机教养”引发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新问题

  • 短视频使用影响大学生心理与行为

  • 智能手机成瘾的心理学社会治理路径

· ·

智能手机成瘾的心理学社会治理路径

◇姜永志  白晓丽

随着人们对智能手机附属功能需求的增加,智能手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此产生的一些非适应性使用问题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心智发展不成熟,可塑性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弱,更易产生非适应性智能手机使用问题,这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智能手机使用不当形成的智能手机成瘾问题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严重污染了青少年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环境,这已不是仅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能够解决的问题。当智能手机成瘾这一问题上升到社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时,就需要通过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来解决。

智能手机成瘾作为社会治理的内生”社会心理问题,需要开展以人为中心的“由心而治”并实现问题“善治”的目标。智能手机成瘾的社会治理要通过社会心理研究来解决由人“心”衍生的社会问题,遵循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路,培育个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实现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善治”。通过“由心而治”来实现“善治”,既需要考虑智能手机成瘾的个体内部诱因驱力,兼顾智能手机成瘾的个体外部诱因驱力,还需要站在社会管理的社会治理视角寻求智能手机成瘾治理的多元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