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
《史记》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传世出土文献与︽史记︾
《史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
《史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
《史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
《史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
《史记》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毋育新 项往
《史记》于600—604年间由遣隋使传入日本。《史记》东渐日本以来,对日本的史学、文学、政治、教育甚至医学、天文学等各领域均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史传文学的代表,其所包含的恩义、忠孝、礼仪等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当然,司马迁栩栩如生的文笔、刚直不阿的处事品格也打动了无数日本人。简言之,《史记》在日本的传播可分为“内容流布—考证注解—面向大众”三个阶段。
文字搭建流布桥梁
7—8世纪,日本人的汉字识解水平和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跃,日本的知识分子可以直接阅读汉籍,这为《史记》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史记》中记载的“明君贤臣”是当时日本为政者的榜样,在奈良时代(710—794),《史记》便作为培养官吏的教科书被广泛传阅。从8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开始,《史记》甚至成为天皇学习用的教材。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可供学生阅读的课本不多,学生需自行抄写,因此留下了许多保存至今的古抄本。这些古抄本保留了《史记》的原貌,是弥足珍贵的文献。进入镰仓室町时代(1185—1573),五山僧侣是汉籍传播的主体,他们爱读《史记》,并尝试用日语口语来解释《史记》,以便于更多普通民众理解。《英房史记抄》《桃源史记抄》和《幻云史记抄》作为这一时期五山僧侣用口语注解《史记》的代表性作品,流传至今。江户前期,随着活字印刷术的传入,日本学者掀起了以明代凌稚隆辑校、李光缙增补的《史记评林》为底本,对全卷进行训点的研究浪潮。根据发行场所不同,“和刻本《史记评林》”出现了“八尾版”和“红屋版”两个版本。江户中后期,《史记》研究呈现评论与考证并重的特点(杨海峥),涌现出冈白驹的《史记觿》、重野葆光的《史记节解》等大批研究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江户时代的《扁鹊仓公列传》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被列为日本医学必读书。安藤惟寅、猪饲彦博、丹波元简等学者对《扁鹊仓公列传》的研究成果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他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