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城市革命”论的反思和批判
◇成淑君 王丽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的论说。这一理论对此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古代城市史特别是古代城市形态史和唐宋时期城市史的研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分析框架。不过,随着相关研究的日趋深入,“中世纪城市革命”理论也开始引发一些学者的讨论和质疑。以包伟民、成一农、鲁西奇为代表的学者,围绕着“中世纪城市革命”能否称为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存在哪些缺陷等诸多问题,展开了反思和批判。
定质描述而非理论
“中世纪城市革命”与20世纪初以来国外学术界广为争论的“唐宋变革论”有一定的渊源,其直接奠基者是英国汉学家伊懋可。1973年,伊懋可在中国往古的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一书中指出,中国经济在宋代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经济革命”,“中世纪在市场结构和城市化上的革命”则是这场经济革命的重要表现之一。“中世纪城市革命”理论即发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