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A10
本版标题
  • “中世纪城市革命”论的反思和批判

  • 清华简︽五纪︾︽参不韦︾具有阴阳家思想特征

  • 觚的用途新说

· ·

觚的用途新说

◇王玉蛟  雷黎明

觚是一种多面体书写材料,一般由圆木修治而成。其同简、牍、帛一样,也是古代一种常见的书写载体。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谈及觚用途的是东汉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巾部》中指出:“幡,书儿拭觚布也。”南唐徐锴据此在《说文解字系传·巾部》进一步解释为:“觚,八棱木,于其上学书。已,以布拭之。”所谓书儿”,是指学书童蒙。可以看出,觚曾经充当过儿童的习字用具。不过许慎的目的是字词释义,并非说明觚的用途。最早归纳与总结觚用途的当推唐代学者颜师古,他在对汉代史游所著《急就篇》作注时指出:“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谈到觚时引用并肯定了这一观点,认为颜氏之说“足据也”。但王国维的立论基础是仓颉篇》《训纂篇》等诸字书,实际上仅论证了颜氏所提觚以学书的观点,至于记事”,由于当时材料缺乏,他并未涉及。此后,伴随着出土材料的不断发掘,越来越多的觚得以重见天日。通过对所载文献的整理研究,学界普遍将觚的用途概括为学书习字与记写文书两类,几成定论。而郑家湖墓地M274长文木觚的出土,使得这一“不易之论”有了重新审视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