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多路径协同推进网络内容建设
——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

◇本报记者  张译心

互联网与人们的文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亿万网民从互联网中获得并交流信息,互联网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互联网内容建设提出了要求,将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指引。围绕新形势下互联网内容建设的新方向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当前网络空间内容生态的发展特征有哪些?有哪些新发展、新情况?

韦路:当前,网络空间内容生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碎片化,社交媒体成为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平台,海量短平快内容持续涌现,呈现众声喧哗的态势。二是情感化,在后真相时代,情感和观点对人们的影响超过事实,关于重大事件的情感和观点也呈现极化倾向。三是商业化,互联网内容生产的平台化导致商业逻辑大行其道。四是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赋能内容生产和传播,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精度,另一方面也对内容生态形成新的挑战,加剧不实信息扩散,更易导致真假难辨,人机难辨。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各大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网络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方面力求突破,打造了诸如纪录片《人民情怀》《你问我答·二十大|为什么党的二十大如此重要?》《看一粒种子“上天入海”,太奇妙了!》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融媒体精品宣传案例。在您看来,未来还应通过哪些方式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韦路: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要重视三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平衡新闻框架策略。在对重大热点事件进行回应,对舆论进行引导时,要重视利用问题定义框架、事件归因框架、道德评价框架和解决方案框架,通过更加均衡的新闻框架策略来回应公众关切,提升框架设置的能力。二是善用共情传播策略。尽可能避免动辄使用外交辞令和官话套话来对事件进行评论。要善于运用公众可亲可感的内容和语态引起共鸣。既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使人们感到不仅应该看,而且喜欢看。三是巧用模因传播策略。网络模因,也即“网梗”,是当前网络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主流媒体要更多地通过“造梗”“融梗”“玩梗”,促进话语“出圈”与二次创作,吸引更多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您认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韦路:我们应完善网络平台治理。监管部门要出台规范性文件,对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细化,明晰监管内容,丰富监管手段,拓宽监管渠道,保障监管实效,为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筑牢底线、划定红线。各类互联网平台要提高社会责任感,以引导取代迎合,加强自查、自纠、自律。未来需加强法律规制与平台自律的良性互动,从善政走向善治。

要加强主流舆论引导。政府、媒体、学校、家庭等各类主体要多管齐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部门要在信息洪流中起到压舱石和定盘星的作用,做好权威发布。主流媒体要进一步通过媒体融合转型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教育系统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方式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教育与引导,塑造青年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家庭要发挥最小社会单元的能动性,既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也要成为终身教育的不竭源泉。

提高公众网络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注意防微杜渐,加强青年网民对不良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升他们在不同情境下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因势利导,发挥青年亚文化圈层的积极功能,挖掘青年人在公共参与中的巨大潜能,促使其行动目标从个人化、情感化,向公共化、理性化转变,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应通过哪些路径协同提升网络内容建设的创新性?

韦路:媒体融合已经从新旧媒体融合的1.0时代,迈进新新融合的2.0时代。新时代需要通过多重路径协同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定位上,进一步明确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定位,做好主职主业,突出优势特色。内容上,关注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通过有价值的内容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形式上,强化全媒体叙事,突出短视频表达,使主流内容更好看。技术上,实现智能媒体新突破,通过AI赋能,解决多语种传播、精准化推送和个性化服务的痛点问题。结构上,推进新媒体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运行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传媒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