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吴满意  唐良虎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国家科普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科普产品、普及科学知识、供给科学服务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科普创作与科技传播渠道则是科普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我们在信息化时代要为国家科普事业插上信息化翅膀,全面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以信息化思维把准科普能力建设的切入点。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软实力不断提升。其中,构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工作体系,基本形成线下科普场馆与线上科普类网站、科普类新媒体协同发展的传播矩阵,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大幅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科普能力建设所面对的形势在变化。基于互联网具有的平等性和交互性,以及网络的便捷性及其对传播主体的低门槛,每个人既可以是科普对象,也可以成为科普者。这就要求改变以往“我说你听”的科普模式,引导和促进社会力量、公众力量参与其中。科普产品需要突破传统局限,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才能使之展现的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直白、更通俗易懂,从空间上成为更容易获得人们关注的文本。需要从传统的被动式、后发式、静态式传播形式,转向信息化、网络化、全景化的全媒体传播,从时间上成为更快捷获得人们关注的形态。

以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国家科普能力。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科普工作,更强调表征形态、传播载体与传播方法的创新。一是建好数字化内容平台。要针对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重要领域,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事件,及时创作一批动画动漫、纪实影像、科幻电影、科学访谈类电视广播节目、网络视频直播等产品,将科普内容形象化、可视化、移动化、便捷化。二是建设好数字化传播平台。以中国科普网为核心,以各类科普网站、科普平台为节点,分步骤建设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科普专家、科普舆情、科技传播数据库,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建设在线科普实验室、在线科普互动社区、在线知识分享平台,打造一批科普数字化教材和应用示范场景,提升科普产品的生动性。 

以信息化队伍与机制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科普能力提升。网络空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因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必须向数字化转型,牢牢占据塑造时代新风、引领舆论导向以及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制高点。要锻造一支“专兼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培养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化、专家化、专兼结合的科普人员,打造科普工作的“常备军”,持续提升科普工作水平。要构建“精准科普”的工作机制。以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大数据、网络算法分发技术,对科普对象进行分类分众,研究不同群体接受科普的需求痛点、内容倾向、接收习惯,更加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实现“精准到人、精准到时、精准到事、精准到势”。要优化科普工作的生态环境。各网络平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守科学性、教育性和引导性的基本原则,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科普工作。强化整治网络“伪科普”,坚决制止和打击伪科学和借科普之名“带节奏”“博眼球”“赚流量”等行为,净化网络科普生态。

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历史机遇,科普工作要主动求变,探索如何实现信息化转型,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