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经济研究的思想史溯源
◇徐士彦 张林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自古有之。不过,这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职业活动现在反而被视为“非正规经济”(informal economy)的一部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所谓“非正规经济”(近似的术语也包括如“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地下经济”“影子经济”等),按照这个术语最初的发明者基斯·哈特(Keith Hart)的说法,指的是任何没有被直接包含在主流经济学家所设计出来的世界里的东西,一种对照传统经济理论而表现为“奇特”的生活方式。它不规则、不可预测、不稳定,甚至对那些坚信思想和实践永远按照某种既定程序运作的人而言,它可能也是不可理解的。总之,它是真正的通过教科书式的经济理论无法捕捉到的现实。
哈特以后,这个近似于“补集”的概念很快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及其指涉对象的异质性引起了学界的争论。直到今天,按照玛莎·陈(Martha Chen)的总结,可以分辨出四种主要的理论流派:二元分离主义、结构关联主义、法律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每一种流派都对非正规经济的本体、功能及其形成的原因有着不同解释。例如,二元分离主义认为,非正规经济来源于人口增长率和现代工业就业率以及人们掌握的技能和现代经济机会之间的不匹配,由于一些人(其实是大多数)被挡在从事现代经济活动的大门之外,不得不从事非正规的经济活动以维持基本生计。换言之,在二元分离主义者看来,非正规经济是一个底层或者说边缘化的“安全网络”,用以接受那些无法进入或者在经济危机中被“踢开”的劳动者。结构关联主义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的控制导致了非正规经济,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将原本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外包”出去以降低成本、应对劳工组织和政府监管。简言之,非正规经济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控制下的合理产物。法律主义和唯意志主义较为接近,它们都承认非正规经济是该经济活动参与者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较为笼统地归在新自由主义的名义下。对于它们来说,非正规经济不是由那些迫于生计或被剥削的民众组成的,而是富有雄心壮志的“微型企业家”,这些微型企业家在权衡相对于正规经济的成本和收益后选择了从事非正规经济。这两种观点的差别仅在于,前者常常强调繁琐的法律程序和僵化的官僚体制对非正规经济活力的抑制作用,而后者则强调非正规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有意地避开了监管和税收。不难发现,不同理论流派在针对同一个经济现象时的理论阐释方向差别很大。鉴于非正规经济本身的异质性,上述流派都抓住了非正规经济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非正规经济在某个具体文化条件下的突出方面,只不过作为一个整体的真实的非正规经济远比它在某个理论中的样貌更为复杂,甚至可以说远比这些理论样貌的总和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