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本版标题
  •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 流动性思维:一种现代性思维方式

  • 流动老人的文化适应和社区参与

  •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 ·

流动性思维:一种现代性思维方式

◇陈满琪

传统社会居住地相对稳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不曾有过流动,对周边的人们了如指掌,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家庭、从事何种职业,甚至知道他们的喜好。现代社会居住地日益复杂,许多人有多处住所,这些住所可能跨区、跨市、跨省甚至跨国,有些人不断地搬迁住所,人们或许才刚和隔壁的邻居打了照面,再过几天就又来了一位新邻居,或许已习惯周边走马灯一样的邻居,又或许自己也成为他人眼中走马灯一样的邻居。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也日益成为普遍现象。《世界移民报告2022》指出,2020年世界上约有2.81亿国际移民,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6%。联合国秘书处认为居住流动是全球化的关键潜在因素,随着居住流动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经历,甚至成为全球某些人的生活方式,了解流动如何影响思想和行为变得至关重要。不同国家的居住流动变化趋势不尽相同,背后深层含义在于流动对每个国家的具体内涵并不尽相同,其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里所代表的象征性意义也不尽相同。中国作为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其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对于流动似乎存在着天然的排斥,然而面对全球的流动趋势,再叠加汹涌而至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取向,中国已然融入全球流动的大潮,流动业已深深地嵌入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个体的流动实践。以成都和西安为例,两城市在过去10年流动人口增长超过100%。这种流动的全民化、常态化和日常化是否将流动演化为流动性思维(mobility mindset),进而对国民社会心态产生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