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本版标题
  •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 流动性思维:一种现代性思维方式

  • 流动老人的文化适应和社区参与

  •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 ·

流动老人的文化适应和社区参与

◇吴莹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迁徙家庭化的发展,我国流动老人数量日益庞大,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养老服务、医疗保障、文化适应、社会融入、心理健康、代际关系等。其中流动老人的文化适应与社区参与问题值得关注。

文化适应理论普遍应用于流动群体的研究中。文化适应”是指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接触、交流中,其中一个或多个群体原有文化性质和模式改变的过程。跨文化心理学家约翰·贝瑞曾提出4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即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杨菊华则依据国内现实情况将“文化适应”解释为文化接纳、文化融入与文化习得,归纳为语言交流、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四个维度。其中,语言交流不畅是流动者遇到的首要问题;语言使用能力和语言实践反映了流动群体融入当地主流文化或保留家乡文化的意愿。并且,流入者的年龄越大,文化适应所需的时间也越长。

流动老人常常面临着文化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包括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心理压力、精神健康、家庭关系等诸多方面。首先,受到方言的影响,许多流动老人在新环境中交流不畅,再加上较为被动的社交意愿以及身体机能方面的限制,他们难以像年轻人那样快速建立起人际关系并适应城市生活和差异性的价值文化。其次,伴随文化适应困难而来的是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问题。老年流动群体容易产生一种“边缘感”,认为自己被排斥在城市的主流圈子之外,显得无足轻重,无法形成对漂泊之地的归属感。再次,研究发现文化适应既可以通过“内隐”的主观思想、态度偏好,也能通过“外显”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影响老年流动群体的精神健康。最后,随迁老人可能面临与子女的代际冲突,存在因生活方式、育儿理念、价值观念差异导致的矛盾,陷入孤立无援”的心理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