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人才培育为抓手
推进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姜帅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数字人才培养关乎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面对当前数字人才缺乏、人才素质与产业需求脱节、关键核心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如何增加数字人才的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院校作为培育数字人才的中坚力量,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数字素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升级专业学科体系。知识体系交叉融合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而细分的学科门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复杂科研问题的协同攻关。增强学科交叉特性,需要打破理工科与人文社科之间的学科分化格局,以长周期战略思维评估各学科定位,以前瞻性眼光完善专业设置,构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平台,实现知识体系由线性趋同转向多维分化。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设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科学、区块链、金融科技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养紧缺领域数字人才;推动学科间、学院间开展合作,通过创新招生和联合培养模式、制定多学位培养方案等,实现人才培养从交叉走向融合。要立足数字人才培育需求,科学优化专业布局。按照教育部2024年4月印发的《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精神,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围绕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及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民生急需领域,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以促进科教、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深化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集群发展,实现集群内学科间、专业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伴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高普适性、渗透性及支撑性等特点,构建“AI+X”学科微专业,即通过设置一组序列化迷你课程和实践项目,帮助个体深入理解智能交叉学科领域。例如,我国已有高校联合企业,面向非AI专业学生开设的“AI+X”微专业,提供“前置类、AI基础类、模块类、算法实践类、交叉选修类、线下实训类”项目课程,经过认证考核后发放“微证书”,表明个体掌握了特定交叉领域的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