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反思中国社会工作教育
◇张和清
2018年8月,教育部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设并逐渐投入政策实践。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工作应反思自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局限,并进一步探索可行的教学实践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规模上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总体上表现出专业化程度不足、教学活动与实践相脱离、未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与“高质量进阶发展”仍旧有一些差距。当前的社会工作教学活动是专业化先于本土实践,我们不应该将西方专业知识方法技巧拿来即用,而应该基于中国本土实践情境不断内化运用。
对于社会工作教育而言,新文科建设之所以“新”,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必须回归社区民众的生活世界。高等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的分化意味着专业研究与教育逐渐脱离日常生活。当前,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以实证主义、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主导的知识观为基础的,难以应付生活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限制了我们的认识方式,如直觉、体悟等日常生活实践中常用的认识方式及其知识。不仅如此,工具理性的专业教育使学生以“价值抽离”的专家身份自居,缺乏对服务对象和社会现实的深度理解与共情。由此,社会工作者无法达至对服务对象的理解,更无法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