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当地”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顾东辉
“当时当地”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品性。社会工作是西方的利他系统,中国有自己的助人行动,两者都是利他行动一般特性的特殊体现,平等共存且互鉴共进。
当然,我们必须正视社会工作在中国被视为舶来品的现实。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工作在我国一直被视为外来经验。尊重学科既往历史,正体现了实践理性。也正基于此,作为外来事物的社会工作必须本土化,中国助人行动也应该规范化,双轮驱动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性选择。
笔者多年前提出“扩展SWOT分析”框架,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处于专业化中期。借用布罗代尔的结构—时段理论,这是百年中国“长时段”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时段”局势、进入新时代以来“短时段”事件的合力产品。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必须把握今日中国的“当时当地”。一是独特的场域架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领域社会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特色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建设的总体方略。二是自上而下的党政机构调整和新要求。中央社会工作部已经组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部几年来推动的“新文科建设”,其目标是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社会工作实践和学科因此面临着新要求。三是自下而上的民众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关键理念,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已成为新追求。四是自内而外的社会工作界增能动机。在实务界,专业认同、专业伦理、批判性思维、尊重多元文化、注重权利、追求公正、领悟人类行为和实务情境、基于研究的实践成为专业能力追求;在学术界,职业素质、专业素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等成为学生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