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本版标题
  • 探索物流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应用型本土国际化人才

  • 创新物流工程与管理专硕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 现代产业学院推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改革

  • 【视点+广告 浙江万里学院】图片

  • (视点+广告)

  • 【视点+广告 浙江万里学院】图片

  • 【视点+广告 浙江万里学院】图片

· ·

培养应用型本土国际化人才

◇李秋正

 

“本土国际化”一词源于1995年欧盟制定并组织实施的Erasmus计划,目的是促进欧洲大学间的师生流动和大学间的合作,提高欧洲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可通过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为没有机会出国的学生提供国际化课程,让学生无须出国即可完成“留学”生涯,从而实现国际化人才本土化培养的过程。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求一种适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成为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一个课题。其中,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应用型”与“国际化”有机融合;二是课程体系与行业国际通行惯例对接;三是学生跨国实践落地实施。受语言、文化和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国内学生的海外实践、来华留学生的国内实践,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难题。

浙江万里学院具有良好的国际化和产教融合基础,自2004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建立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后,2006年开始以物流管理等专业为试点,探索“国际接轨”“产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8年,学院在德国汉堡设立了浙江万里学院海外校区,作为海外人才培养基地。经过多年探索,学院取得良好的专业改革成效。一是建立国际化、应用型的理论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全面国际化改革。根据产业需求整合课程群,加大英语类课程的课时量;将国际中高端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嵌入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创业类课程,开展国际性学科竞赛等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在夯实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前提下,面向地方紧缺人才需求领域,以“国际接轨、产业对接”为导向,加强“普通教育课程、基础教学课程、专业教学课程”等课程群建设。专业基础课程群采用英文教材、双语授课;专业核心课程群邀请宁波诺丁汉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学校的教授进行全英文授课;特色方向课程群实现与CILT、CIPS等国际高端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嵌入;实践课程群实现校企共建实验室,采用国际通用的实验软件,校企联合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