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博物志与贩奴史:
    《不归路之门》中的非洲书写

  • 杜拉斯镜头下的巴黎:想象的地标

  • 巴黎﹃布波族﹄的远方之家

  • 博物志与贩奴史:
    《不归路之门》中的非洲书写

· ·

杜拉斯镜头下的巴黎:想象的地标

◇陆一琛

巴黎是名副其实的电影之城,它既是具有地标意义和镜头感的城市,也是电影艺术起源的见证者。而在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私人地图上,巴黎亦是克洛德·鲁瓦意义上“杜氏领地”的核心坐标。它见证了一位来自法属殖民地的懵懂少女成为世界知名作家的心路历程,并为杜拉斯智性层面的突破与成长提供了有益土壤。杜拉斯的求学经历使她频繁奔走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而后期在法国殖民地管理局的秘书工作及其对戏剧的热爱又将她领向位于右岸极具文化气息的资产阶级社区。正是在位于圣日耳曼德佩区中心、圣博努瓦街上的那间公寓里,她度过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时光:享受过婚姻的甜蜜,忍受过等待的煎熬,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体味过一举成名天下闻的喜悦与烦恼。

1979年,继以巴黎郊区为背景的实验性电影《卡车》之后,杜拉斯再次以跨界电影人的身份将摄影机镜头对准巴黎,三部巴黎主题短片《负印之手》《塞扎里》和《奥雷利娅·施泰纳(墨尔本)》应运而生。尽管前两部短片的影像完全来自另一部电影《夜船》的残片,但这并不影响杜拉斯高度个性化的跨媒介表达:令传记作家阿兰·维贡德莱赞叹不已的影像(“巴黎从未以如此惊艳的方式出现在电影镜头中”),配上亲自撰写并诵读的画外音,杜拉斯执导的巴黎主题短片绘声绘色地勾勒了作家想象中那片只属于世界之都——巴黎的城市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