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布波族﹄的远方之家
◇舒湛
生长于巴黎的法国当代非虚构作家艾玛纽埃尔·卡雷尔在作品及其采访中常自称“布波族”。对该群体而言,“巴黎”这一地理空间被赋予了社会和文化意涵。作家也借用语言习惯、活动方式和范围的差异、性质不同的地点名词构筑该城常驻者的心理外延。叙述者在城中的迁徙途径恰好构成一个未完成的圆,其东边的缺口暗合对“远方”,尤其是海与山的渴望。受道家与禅宗思想影响颇深的卡雷尔将这两种意象穿插于他的人物故事与叙述者的自身经历中,如流动之水包容差异,彰显个体生命的价值,而“山”既庇护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也掩映着多样的自然界,为人们提供自主更新、不断丰富的精神家园。
“布波族”的巴黎轨迹
“布波族”一词首先出现在莫泊桑于1885年出版的小说《漂亮朋友》中:出身穷困的杜洛瓦将坐拥蒙梭公园旁靠近十七区的寓所的瓦雷尔夫人视作“小布波”。2000年,大卫·布鲁克斯在《BOBO族:新社会精英的崛起》一书里,以“布波族”代指集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社会财富与自由出新的价值观和文艺观于一身的特定群体。法国《回声报》曾提出,该群体通常居住于巴黎右岸,尤其偏爱风格显著却略缺修缮的老式建筑和临近大公园、小众博物馆或各类剧院的特定街区。2015年,巴黎市长伊达尔戈自称与市民同为开放兼容、热爱生活和多元文化的“布波族”。卡雷尔笔下叙述者的生活空间也展现着该类人群的活动轨迹和文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