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意涵与心理机制
◇吕邈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尚书·尧典》有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体现了对共同价值观的早期构想。全人类共同价值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来促进共同价值的实现,能够为促进文化相通、民心交融,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供必要的社会文化心理学思路。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诠释
民本仁爱的道德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基石与文化传承。共同价值深植于深厚的人类情怀之中。中华文明倡导以“仁”为道德伦理的核心,不仅包含着对天地万物及其生命存在的认知,也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礼记·中庸》载“仁者人也”。“仁”的精髓在于“爱人”,《论语·雍也》所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彰显了对他人权利和愿望的尊重。“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均暗含了民众对君权有决定性影响的民本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蕴含着“民本仁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从“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者,国之本也”的民本仁政理念,再到“天下之治乱,系于人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的天下一体境界,这些“民本仁爱”的价值观为当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