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走出“伪”学科交叉

◇戴良灏

学科交叉又称跨学科合作,是科技创新与学术突破的重要组织方式。通过学科交叉,人们发现了DNA,发展出广义相对论,发明了计算机、雷达、太空飞船和原子弹。有41%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参与学科交叉研究而获奖。学科交叉是我国科技发展重大战略之一,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实践手段。

自下而上涌现的学科交叉促进基础研究中的学术创新,自上而下有组织的学科交叉既可用于工程项目,也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然而,无论发起于何处,其核心特征都是知识融合: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相互学习各自学科的知识,了解彼此的研究需求,并对研究对象形成多学科的理解共识。以解开四分之三比例之谜为例。生态学家认为生命体的体积与代谢率有关,且生命体内部代谢依赖于其分支网络(如血管系统);而物理学家则通过假设这个网络是按照分形结构延伸的。基于对生命体内部网络的共识性理解,他们建立了一个复杂网络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生命体代谢率与体积之间的四分之三次方关系。更为综合的案例当属荷兰全国性运河的景观工程。来自建筑学、土壤和水文科学、工程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和美学、遗产保护、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对“景观质量”这一概念重新达成内涵和外延的共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整套运河周边景观的开发和保护工程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理解共识既可以发生在技术、方法、工具、视角或理论之间,也可以是它们之间的某种组合。只有形成理解共识的学科交叉才是有效的。然而,其形成过程往往费时费力,这无疑提高了学者参与学科交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