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在学科交叉教育中找回书院制的应有之义

◇张伟特

笛卡尔将人类的知识比作一棵树,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医学、机械学、伦理学为树枝。这形象地说明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关于世界的知识也是一个有机系统。因此,人类知识的底层逻辑在学理上是系统关联的,只是被抽象地分割成若干学科领域,同时由于社会分工和管理的逻辑需要而进行建制化分割。现代社会的精细分工和激烈竞争希望个人的知识具有专业性,而个人一生遭遇的社会复杂场景、不确定的际遇以及剧烈的时代变化则苛刻地要求个体的知识尽可能广博和通识。由此,本科人才培养面临一个“通”与“专”的两难困境。在世界范围内,应对这个两难困境的主要本科教育模式有单专业教育、多专业主副修组合、通识教育、学科交叉教育等。在实践中多种模式可能并存。

学科交叉教育是跨越单一学科边界而涉及多个学科且尝试恢复学科间本来在学理上的系统关联和在实践上的相互依赖的教育。它通过多学科复合和学科交叉的稀缺性来回应和辐射社会需求。上述四种模式都涉及学科交叉教育:第一,单学科或单专业教育附加交叉课程。第二,多学科拼盘的潜在交叉。通过多学位、主—辅修学位或主—副修组合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行发生学科间的“化学反应”。第三,通识教育涵养的交叉。这种方式是基于通识教育的底层逻辑,即培养跨学科的、跨领域的、适用于多样实践场景而人人都需要习得的通用性素质。第四,建立专门的交叉学科项目或专业。交叉学科的项目或专业在英美一流大学(如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被广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