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对外交往贡献区域国别学力量
长江经济带国家整体发展支撑力不断增强
拓展江苏社会学创新发展空间
【图片新闻】从“密勒氏评论报抗战珍存”中汲取奋进力量
用科学文明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图片新闻】从“密勒氏评论报抗战珍存”中汲取奋进力量
拓展江苏社会学创新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吴楠
11月3日,江苏省社会学学会第八次会员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与江苏社会学新作为”学术研讨会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30周年会议在南京举行。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江苏社会学新作为,从文明发展、智慧社会、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视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发展。
从文明视角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迫切需要社会学加强学科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主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两个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把文化、文明视角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思考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和人口分布,更是一种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明形态。要破除“文明与野蛮、蒙昧对立”的分析框架,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之间虽有差异,但无优劣之分。文明的存在与发展需建立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民享有自由生活权利的基础上。破除“文明冲突”的新冷战分析框架,不同文明间的关系本质上应是交流互鉴、和谐共生,而非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