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的审美意蕴与时代价值
◇刘红娜
革命文物既是革命精神的具象化呈现,也是文物的特殊类别,特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留存的实物见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精神。革命文物既包括革命遗址和会址、纪念建筑物、革命博物馆、革命战争遗址等不可移动的文物,也包括书籍、报纸、手稿、旗帜、纪念章、历史照片、革命武器和生活用品等可移动的文物,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革命烈士和革命文物工作,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通过展示革命烈士遗物的形式表达对烈士的纪念和敬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多次莅临革命文物纪念地、纪念馆、博物馆考察指导,并对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批示和指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深度挖掘革命文物的审美价值,揭示其时代意义、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是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血脉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