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探索
——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张学敏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配置和有效配置。因此,该问题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热点课题。马佳宏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其著作《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科学出版社2021年5月版)便是成果的集中展现。该著作运用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分析探讨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若干重要命题,提出了“体现民族特点、考虑城乡差异、兼顾公平效益、促进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新方略,体现了较高学术水平。该著作的研究思路、内容体系、观点结论等,大致体现出如下特点。
“三新”,即视野新、内容新、观点新。“视野新”表现为该著作立足广西,放眼整个民族地区,从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人口、教育等的特殊性、差异性、地域性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分析研究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新途径,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内容新”主要指内容材料及其呈现方式丰富且崭新。全书内容涵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与原理、现状与问题、路径与策略以及相关专题,既充分吸纳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提炼了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案例丰富,图文并茂。“观点新”突出表现为该书提出了许多很有新意的观点,如提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性、统筹共享性、民族特色性和创新发展性,应遵循公平优先、均衡发展,效益为重、结构优化,以县为主、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等原则,颇有新颖性、独到性。
“三多”,即多学理、多方法、多主题。首先是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分析。该书将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学、文化学、人口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融会贯通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并且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多种理论为指导,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多原理交融的特色。其次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该书较好地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预测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力求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体现出方法运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再次是围绕“资源配置”的多个主题展开研究。全书不仅研究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现状问题和对策方略,还专题研究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问题、教师权益保障问题、校外培训机构管理问题等,既有研究的主线和中心,又有探索的延伸与拓展,可谓主题丰富多彩。
“三实”,即关注实际、注重实证、强化实用。该书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分析探讨了一系列人们普遍关心的“公共性”教育问题,充分体现出对教育乃至社会现实的关注。该书对广西各地特别是桂林市各区各县的义务教育发展与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实地考察,在收集和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提出适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机制与策略。这种研究以案例为依据、用数据作支撑,体现出很强的实证性。该书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地方政府及义务教育学校参考、借鉴、采纳的思路、策略和措施,如在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方面,提出校长要成为内行,教师要修炼内功,教学要丰富内容,校园要扩充“内存”;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管理改革方面,提出要不断提高公用经费投入标准,建设和完善学校预算管理制度,改进公用经费拨付与管理模式,建立公用经费绩效评价管理机制等,这些建设性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涉及政策、制度、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是一个要不断呼应现实变化的课题。该书无疑在该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也必将对后续的相关研究起到激发和助推作用。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