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曲韵研究的戏曲学属性
◇俞为民
曲韵研究不同于其他韵文文体的音韵研究,曲既是韵文文体又是演唱艺术。因此,曲韵研究涉及音韵学与戏曲学两个研究领域。正是由于其涉及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颇,或从音韵学视角来研究,或从戏曲学视角来研究,未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综观以往的曲韵研究,研究者大多为语言学家,多是将曲韵研究归入音韵学研究领域,从音韵学视角来研究,从而影响了曲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曲韵研究虽然涉及音韵学与戏曲学两个研究领域,但曲韵研究的主体应属于戏曲学研究领域。在戏曲学研究领域内将音韵学与戏曲学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全面、准确、深入地揭示曲韵的本体问题。至于曲韵研究的戏曲学属性,可以通过三个研究路径加以揭示。
一是结合戏曲的发展过程研究曲韵,以揭示其产生和演变规律。曲韵虽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有关,但与戏曲自身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例如,在戏曲形成时的曲韵,虽受到当时不同地区的语言影响,但与戏曲的艺术特征有关。最早采用南曲曲调的南戏,产生并流传于多方言的南方,因其采用以腔传字的演唱形式,用同一曲调换唱不同的曲字,故以当地的方言为曲韵。正因如此,南戏在流传过程中采用不同地区的方言,产生了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等不同唱腔。同样,北曲杂剧最初也采用了中原地区的“中州韵”为曲韵。与南曲不同的是,北曲采用的“中州韵”在当时已具有全域性。同时,曲韵的变异也与戏曲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南曲曲韵经明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采用依字声定腔的演唱形式后,为了统一字声,改用中州韵为标准曲韵。元朝灭南宋后,北曲曲韵也随着北曲杂剧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受到南方语言的影响,产生了南化现象,融入了南方语音因素。因此,从戏曲学视角,结合戏曲的发展过程对曲韵加以研究,更能揭示曲韵的产生和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