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非遗工艺人才培养
◇王玉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延续和文化传承的独特展示,其核心在于“人”。由于文化生态的转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是代际相传,在保证技艺纯正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断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艺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可有效解决传承人缺失或断层的问题。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具有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及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学术支持与师资支撑;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丰富的企业资源和技术资源,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两者的有效结合可实现扩充非遗传承人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双重效应。
培育非遗双师型师资团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点在于精神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积淀。要想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传承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高深的技艺。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而言,从整体上看,他们都有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门类繁多,技艺千差万别。因此,从内培外引方面完善非遗师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可加大对于教师的非遗技艺培训,打通教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通道,在提升教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技艺。内部培训的结合点应体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可优先考虑一些濒临消失的重点保护非遗项目,形成长效培训机制,逐步打造梯队化、专业化的非遗师资队伍。其次,可成立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或研究中心,以理论研究、技艺传授、实践育人为切入点,通过青蓝对接、师徒结对等形式,提升教师的非遗综合素养。通过工作室或研究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激发他们传承创新的内驱力,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融入现代社会中。最后,可吸纳社会中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加入非遗师资队伍中。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补齐高校非遗师资匮乏的短板,提升高校非遗师资的整体实力,为高校非遗工艺人才的培养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