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底层内涵

◇李晓功

许渊冲说过,“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是世界乐趣”,文学翻译担负着跨文化传播美的责任,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打破以往的文本中心论的翻译传统,形成作者—译者—读者“三者合一”的翻译理念,这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创造性。文学翻译作品要像画家一样使人身临其境,像音乐家一样使听者如闻其声,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他充当的角色不应该是一个简单冰冷的翻译工具,将原文用另外一种语言对等地表现出来,他的责任不是将原文直白地进行转换,而是要深入了解原文的主旨和原作者的风格特点,并熟练掌握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转换,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独特创造力不拘一格地体现出文化的灵魂。这样的文学翻译作品,才能够达到许渊冲所提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例如,在翻译毛泽东的诗句不爱红装爱武装”时,许渊冲并未着眼于原文中的“爱”“红装”“武装”这几个点,而是独辟蹊径地译成了“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神奇地将“三美”呈现在读者面前;在翻译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时,在两句中间独创地多加了句“she seems no more”, 此句立刻将梅花面对风霜挫折,毫不畏惧的气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是作为译者所需要的创造性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大胆再创新。正如许渊冲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要的是文学翻译,不是文字翻译,译文中要看得见无声的画,听得见无声的音乐”。因此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他对原文的理解、升华和再创造使其再次“投胎转世”,在另外的文化里依然不失本色,熠熠生辉。由此可见,译者在文学翻译里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