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 荀子的劝学思想

  • ︽弟子行︾与孔子教育思想

  • 孟子的“学与教”

  • 先秦儒家教育与教化思想

· ·

荀子的劝学思想

◇刘昭

在今本《荀子》中,《劝学》居首,《尧问》居尾;在今本《论语》中,《学而》居首,《尧曰》居尾。尤其是二书均以“学”与“君子”开篇,立意若合符节。可见,这种相仿的排篇绝不是无心插柳,而是整理者有意参照《论语》的篇章顺序来安排《荀子》,突出二者思想的一致性。作为中国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荀子力主劝学”以超越人性的先天不足。

人禽之辨,学与不学。人禽之辨是儒学的独特话题。正如宋立林教授在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中指出:“儒家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学’——志学、好学、乐学、博学。关于学习,孔子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思想。强调学习,正是孔子最鲜明的主张,也是儒学最突出的特征。”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对人禽之辨已有相当之自觉,同时对人类区别于生生万物之独特的“类意识”亦有相当之自觉。其后,孟子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界定为“仁义”的有无,明确提出人禽之辨。荀子在界定人禽之辨时,以人“有义”而禽兽“无义”区分两者。可见,以兼具羞耻心的道德意识划分人与禽兽,孟荀并无二致,只是在道德根源究竟是“内生”还是“外铄”方面截然分立。但这并不影响孟荀异口同声地强调学习与道德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荀子还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这里荀子将是否“为学”明确作为人与禽兽的分界线,属实是一独特创造。受此影响,明代儒士方孝孺作《务学》篇,直言“夫学,可以为圣贤,侔天地;而不学,至不免于禽兽同归矣”。荀子将慎终如始的求学过程提高到道德养成的层次,突出学习的目的与价值,大有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