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学与教”
◇韦英
孟子弟子彭更曾这样描述老师“传食于诸侯”时的宏大场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由此可见孟夫子的办学规模之大,追随者之众以及在当时的影响之巨。据此有人提出孟子“办学的规模,气势都远远超过了他‘高山仰止’的孔老夫子”的观点。孟子办学的规模、气势是否真的远远超过了孔子,学者们还可以继续讨论,但是他的“学”与“教”的行为无疑都是以孔子为楷模的。在追溯学术渊源时,孟子曾明确提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的说法。
孟子生活的时代,距离孔子去世已经有百余年时间,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他的“志于学”和“志于道”。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孟子是学于“子思之门人”的,但他始终标榜自己是孔子“私淑”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对社会的影响一般到五世就断绝了,而小人对社会的影响亦是如此。由于孟子生活的时代距孔子去世尚未超过五世,所以孔子对社会的影响仍在,自然能够润泽孟子其人及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