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三重转向
◇丁馨妍 韩冰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社会各行各业,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劳动观念、劳动形态,引发劳动教育的重大转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转向塑造立体全面的价值观,转向培育自我革新的劳动主体,打造超越智能的劳动方式。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重要转向,对于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高端创新人才、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转向塑造立体全面的劳动价值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往的劳动价值观难以阐释人工智能展现出的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等新特点。这客观上要求作为塑造劳动价值观念主阵地的劳动教育,转向塑造立体全面的劳动价值观。一是转向塑造劳动审美价值,深化智能时代对劳动创造美的认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智能劳动属于劳动范畴,遵循劳动创造美的逻辑。一方面,智能劳动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生产实践,是人的审美感觉、审美特性的复归,有助于提升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表达。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美化自然的过程证实人是有感知、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符合人本质的审美活动,促使劳动与自由、享受、喜悦紧密相连。二是转向塑造劳动伦理价值,促进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往。智能时代,劳动交往打破传统限制,呈现出交往时间的任意性、空间的虚拟化、方式的多元化等特征。劳动教育要着力变革传统现实性的交往关系,重视虚拟化的交往关系,通过智能平台深化交往,凝聚群体智慧,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三是转向塑造劳动发展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变革。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创造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智能劳动不仅催生更多敢于创新的高端智能人才,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更为关注人的社会责任,推动建构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公序良俗、法律制度等,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因此,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培育劳动发展价值,推动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