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3版:院内专刊3
本版标题
  • 增强应对极端气候的能源保供弹性

  • “破”“立”并举 构建中国历史叙事体系

  • 法学所举行2024年度首场创新论坛

  • 农发所青年学者报告考察丹麦农业收获

  • 金融所举办408期金融论坛

  • 社科院动态1

  • 社科院动态2

  • 社科院动态1

  • 社科院动态2

· ·

增强应对极端气候的能源保供弹性

◇蒋尉  潘家华

近年来,从夏季的“全球沸烫”到冬季的“极度严寒”,从洪涝灾害到干旱枯竭,都凸显了推进低碳转型、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紧迫性。不论是极端高温还是极端严寒,均对能源保供及调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会议达成“阿联酋共识”,旗帜鲜明地规定“转轨别离化石燃料”,要求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幅度相对于2019年达到99%,这意味着届时化石燃料将基本退出。作为低碳转型的核心要素,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猛,正逐渐成为电力生产和终端消费的主导。当前,亟须加强多元化发展和合理空间布局,鼓励零碳微单元建设,多措并举提升能源空间利用效率,形成多元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格局,以增强能源保供弹性,一方面满足极端天气期间的用能需求,另一方面加快能源系统的零碳转型。

极端天气下可再生能源

稳定供给重要性凸显

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愈发频繁。无论是夏季的极端高温和暴雨洪涝,还是冬季的暴雪灾害等,都对电力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端天气期间,电量需求在一定时限内激增,需要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形式更加灵活。然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论是光伏、风力还是水力发电,都对天气和气候高度依赖,从而导致极端天气期间电力供应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