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街道是一种社会的融合


◇黄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当前,在存量规划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更新,而是包含了不同角色和要素的多元社会文化空间更新。在此过程中,街道既是一个边界,更是一种融合,是人们展示身份交互或实现自我的重要空间。街道是社会的、公共的、多元的,但也是排斥的,具有非常复杂的属性。街道常常随着城市更新的变化而变化,可能成为不同阶层的分界线,也可能成为不同区隔间的联合带,不同群体和角色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妥协在街道这一载体上会同时呈现。

以成都市太古里片区为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太古里逐渐从一个传统邻里单元变成了开放式的高档商业街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与城市重构大多以“绅士化”的形式来实现。更新的街道空间形成“绅士化”场域,不同的主体或行为在其中追求各自的目的,获取资本积累,从而导致高档消费空间的产生。这个过程包含了地方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原住居民、周边商户、租户等不同的主体,不同主体遵循的资本逻辑具有一定差异。地方政府主要追求的是城市的形象意义和象征资本;消费者群体主要展现的是对文化资本的追求;开发商则完成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与积累;原住居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一些社会资本,但也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资本补偿。

太古里的再开发使原有邻里空间被面向全球的高档消费空间取代,消费对象转为中高收入群体,经营品牌多为国际一线品牌。与之相反,太古里周边新兴的开发区域多发展成本土精品餐饮店及新兴产业商铺,消费者在太古里及其周边可以同时体验到世界和本土两种氛围。街道在太古里的空间层级划分中既有分异作用,也有融合作用。分异主要是指物理空间的分异,将太古里的高档消费空间与周围的传统邻里空间进行了划分;融合是指周边老旧小区的外来租户与高档消费空间之间的依存,以及高档消费空间与周边的新兴店铺所形成的消费空间的融合。

城市更新不能只关注更新的本体,更要重视更新主体周边的邻近区域。街道在更新主体区域及其邻近区域的“绅士化”过程中发挥了载体作用。街道不仅是分界的标志,更是一种社会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