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道空间营造与品质优化
——第九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街道是一种社会的融合
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营造更加完整的公共空间
打造人车共享的城市街道空间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1
广州街道空间营造与品质优化
——第九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3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4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5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2
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营造更加完整的公共空间
打造人车共享的城市街道空间
街道是一种社会的融合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4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1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5
广州社科联专版 圆桌研讨3
营造更加完整的公共空间
◇邓昭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截至目前,公共空间具有已知的两种范式: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这两种概念完全不同。在城市主义思潮及其实践演进中,呈现出从传统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再到传统主义等的螺旋上升趋势。
我国的公共空间自古以来都以街道为主。如《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街道上会发生交易、社交、交通、休闲等许多活动,街道具有复合功能。而西方的街道还多了“广场”的概念,是市民展示自己力量的空间。
街道和广场相加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现实意义在于公众的可达性,它应提供可持续的关怀与引导。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共空间营造设计实践有三个经典原则可供参考。一是建立连接路径的原则,使城市空间具有渗透性、可达性,形成没有尽端路的街区结构;二是场所营造的原则,在场所营造中,关注空间的围合、步行的尺度、行人安全以及场所精神的营造,其中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人的行为与场所功能的双向互动;三是功能与形态混合的原则,通过混合的功能形态与良好的视线和路径引导,构成丰富的空间体验与和谐互动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