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潘海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实现交往和交互,是街道的核心功能之一。回顾城市建设理念的演化历程,在满足安全生活的前提下,从单一标志性项目、建筑或者构筑物的建设,到街道作为一个经济体的效用评估,再到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街道的范畴逐渐丰富。这些内容本质上暗合了城市品质的三个维度:表皮体验感官)、功效体验(存在)和文化体验精神)。其中,功效体验是表皮体验和文化体验的基础。将这三个维度的要素合理化整合,是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重中之重。

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高频率使用街道空间能让城市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在交通转型的背景下,相对于城市天际线”,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往往更加关注城市“地平线”的设计。当前,城市“地平线”的设计不再局限于街道立面这种表皮体验,深层次的功效体验和文化体验已成为高品质街道设计的核心议题。因此,在行为主导下的街道多维要素整合,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关注不同年龄、不同特征人群对街道的使用情况。例如,是否具有完善可用的无障碍设施系统。二要强调良好的出行体验是对出行需求的舒缓,这不仅依赖于大尺度的空间形态与景观设计,也需要近距离、可感知、可驻留、可体验,特别是可参与的空间排布。三要注入文化元素,有活力的街道空间不仅需要“工具性”、满足功效体验的要素,如长凳、垃圾箱,也需要“非工具性”、满足文化体验的要素,如文化艺术活动。四要关注慢行,尤其是骑行空间条件的创造。广州约有52.2%的出行发生在4公里以内,这与广州部分街道相对低品质的骑行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交通出行是人们参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善完整出行体验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环节。以往建设城市道路体系更加注重长距离的机动化交通出行,而如今,人们更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因此,基于人的出行体验层次来改善街道空间品质,应成为未来街道空间设计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