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更加完整的公共空间
◇邓昭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截至目前,公共空间具有已知的两种范式: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这两种概念完全不同。在城市主义思潮及其实践演进中,呈现出从传统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再到传统主义等的螺旋上升趋势。
我国的公共空间自古以来都以街道为主。如《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街道上会发生交易、社交、交通、休闲等许多活动,街道具有复合功能。而西方的街道还多了“广场”的概念,是市民展示自己力量的空间。
街道和广场相加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现实意义在于公众的可达性,它应提供可持续的关怀与引导。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共空间营造设计实践有三个经典原则可供参考。一是建立连接路径的原则,使城市空间具有渗透性、可达性,形成没有尽端路的街区结构;二是场所营造的原则,在场所营造中,关注空间的围合、步行的尺度、行人安全以及场所精神的营造,其中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人的行为与场所功能的双向互动;三是功能与形态混合的原则,通过混合的功能形态与良好的视线和路径引导,构成丰富的空间体验与和谐互动的城市空间。
上述原则在我国实际应用时需要进行在地化和适应性的调整。以海珠广场品质提升项目为例,骑楼街作为广州历史上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是广州最具特色的物质元素。海珠广场连接着多条街道的尽端,承载着广州历史空间的变迁,在市民中一直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广场部分空间存在低活力、低效使用的问题。因此,海珠广场品质提升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旨在让海珠广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广场和步行空间,保证人行过街的连续性和安全性。海珠广场改造提升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设计手法,包括车行交通调整、过街安全保障、文化要素融入等,最终形成五边形放射状的广场空间,实现了从交通空间向公共空间的回归。
